第105节
话音刚落,就听外头禀报道:“启禀万岁和两位老娘娘,皇后娘娘到了。”
王太皇太后道:“叫她快进来。”
婉仪满面愁容地进门来,她刚刚见过礼,王太皇太后就问她:“皇后,你怎么来得这样迟?万岁病成这样,你身为皇后,怎能不在近前侍奉。”
婉仪听出了太皇太后话中的怒意,她想起了她再三拖延,不愿来乾清宫时,沈琼莲对她的直言规谏:“娘娘对表妹夫的事多方奔走,日夜劳心,却对自己的夫君不闻不问,推三阻四。您当这宫中人人都是瞎子不成,您若想某人死得快些,就尽管这样任性下去。”
婉仪的背后渐渐冒出了冷汗,她磕磕巴巴道:“皇祖母恕罪,臣妾、臣妾是因听闻圣上正在诊脉,不敢来打扰,所以先去吩咐尚膳监、尚衣监等主事,留神皇上这段时日的疗养。另,臣妾料想万岁病着,想来胃口不大好,所以准备了些清粥小菜送过来。”
她的侍儿香蕙适时将金盒递上来,王太皇太后一看,其中盛了七八种粥品和五六碟小点心,不似京里常吃的,倒像是南边的风味。她这才颜色转霁道:“你这孩子,总是闷声做事,却不知开口说几句妥帖话。好了,快起来吧。”
婉仪轻声应道:“是。”她立在最末,眼观鼻、鼻观心,仿佛泥塑木雕一般。
王太皇太后对朱厚照道:“皇帝,这是你母后和妻子的心意,你就拣一两样试试吧。”
朱厚照的目光在张太后和婉仪脸上转了一圈,一个是眼带怨怼,一个是漠不关心,却都因为富贵荣华聚集在他身边,装出一幅对他关怀备至的模样。他看着喷香的汤和精巧的面点,却觉得反胃。他从奉膳太监手中打落了汤匙,直接道:“朕心情不佳,没胃口。你们都回去吧。”
啪嗒一声,金匙丢落在地,发出一声脆响。殿内鸦雀无声,只有朱厚照拿起帕子,侧头咳得上气不接下气。
张太后不敢置信地看向他,一时面如金纸,她想要即刻发作,可看着朱厚照这般情状,心疼、不满、埋怨来她脸上来回闪现,最终,她还是生生将这火气压下来,她强笑道:“究竟是怎么了,你有什么烦心事,告诉母后。母后就算想不出办法,也能帮你排解排解呐。你这样下去,叫母后怎么放心得下呢?”
她的声音温柔如水,还带着几分哽咽。朱厚照似被她的盈盈泪光所触动,可最后,他还是什么都没说,他道:“多谢祖母和母后关切,儿臣真没什么大碍,你们还是先回去吧。”
张太后没想到,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,这个孩子竟然连一句实话都不愿给她说。他小时候不是这样的,他连摘到一朵好看的花,都会拿来给她瞧,可如今,为何会这样,他怎会变得如此不可理喻!张太后素来有些左性,一片慈母之心一而再、再而三地被如此对待,她终于忍不住了,张太后的嘴唇都在颤抖:“我是你的生身母亲,你朝我撒了一通气,连缘由不愿说吗?你、你这个……”
她说不下去了,朱厚照适才心中的柔软却又被刺痛了,一点不顺她的意就拿孝道来压人,她怎么不想想,她若不是他的母亲,怎会由她作威作福到今。朱厚照感觉心里无比疲累,他冷哼一声就倒了下去,用被子蒙住了头。
张太后还想去掀被子,却被王太皇太后拦住,王太皇太后道:“你这是做甚,皇帝是天子,你虽是他的生身之母,也不可这样冒犯于他。还不快回去。”
张太后的脸又青又白,她哭着拂袖而去。婉仪见状也呆不下去了,她求助似得看向王太皇太后,欲言又止:“老娘娘,臣妾……”
王太皇太后叹道:“你也退下吧,你们都要记得,什么该说,什么不该说。”
婉仪一凛忙应下了,宫女香橞和奉膳太监早就被这场皇家母子纠纷惊得目瞪口呆,此刻都跪下磕头,口中唯唯而已。王太皇太后摆摆手,她们都退了出去。
这下东暖阁中,就只有祖孙两人。朱厚照感到床沿一重,有人替他理了理锦被。王太皇太后缓缓道:“照儿,别怪祖母说话不动听,可今儿的确是你做得过了些。你母后往日虽然是个不着调的,可她的确是真心疼爱你。你病了这些天,她急得如火上房一般,如不是礼制不合,你又不肯卧床养病,她早就来亲自照顾你了。今儿,她一听说你就叫了太医,就急急忙忙地来了,只不过是见识有限、说错了一两句话,可她的心到底是好的呀。”
她说完这番话后,半晌才听到朱厚照的声音闷闷从被子里传来:“是啊,礼制不合。我年幼在端本宫生病时,她也因礼制不合没有来看顾我,如今我登基为帝了,她还是因礼制不合甚少来见我。礼制、规矩什么都比我重要,可她在替张家讨爵讨官时,怎么就没想到礼制了!”
王太皇太后笑出声:“瞧瞧你,这么大个人了,竟然还吃起醋来。你母后如今不来,还不是都被你气得。”
她伸出手去,想把被子拉下来:“把头露出来吧,别把自个儿闷坏了。”
谁知,当锦被缓缓扯下时,她看到得却是一双目光烁烁的眼睛。朱厚照坐直身子道:“我小时候哭着喊着让她留下,可她每次都走,如今我已经不需要她了。”
王太皇太后被他的目光所慑,她半晌方强笑道:“可她到底是你的亲娘啊,你们至少可以说说话……”
朱厚照苦笑着摇摇头:“我不敢,我怕我如今显露的软肋,日后会成为她手中的利刃。”反正这事她也不是第一次做了,不是吗?他和父皇,他们都被她以爱之名重创过,他们心中的柔软处会成为她算计的筹码。
王太皇太后一时不寒而栗,她以为朱厚照是在耍孩子脾气,没想到,他竟然是连亲生母亲都在防备。有血缘关系的尚且如此,像她这样没有血缘关系的,岂不是更……她在宪宗爷的后宫里立了几十年,靠得就是明哲保身。她本来还说提一句另选妃嫔的事,可如今也不敢越俎代庖了。
她点点头:“原来如此,罢了,罢了,这毕竟是你们母子之间的事,心结得你们自己来解,你心中有数就好了。”
朱厚照应了一声,王太皇太后立刻站起身,她道:“好了,祖母不打扰你安歇了,有什么事差人过来说一声就是了。”
朱厚照道:“多谢祖母。”
他想起身送她,却被王太皇太后按住,她极力想同往日一样,笑得慈爱些,可还是稍有些不自然:“不必相送了,养好身体为要。”
朱厚照听着她略急促的脚步声,扯了扯嘴角,这就是独掌乾坤的力量啊,连亲娘和祖母都能生生吓走。天下还有比强大的东西吗?显然是没有的,这是上天对他一个人的恩赐,他为此时时欣喜,只是偶尔才会觉得……有一点冷。
当晚半夜,他就烧得说起了胡话。萧敬得到消息,急急忙忙、披星戴月地赶过来,服侍在他身旁,听他叫了大半夜的父皇。这位历事四朝的老公公一时老泪纵横,他正替朱厚照擦着汗,忽然听他叫了另一个人,他叫得是:“阿越,阿越,阿越,阿越……”
丈夫未肯因人热
真真是前世冤孽
萧敬脸上一时风云变色, 他待朱厚照睡安稳些后,就即刻出了宫门,去了通政司。此时天光乍亮, 通政使本人都不在, 只有一个左参议在此。
通政司的左参议不过是五品官,萧敬却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, 又被赐身着蟒袍,权势之煊赫,堪比外头的部院大臣。他开口就说要提前取走宣府李御史的奏疏,左参议如何敢不应,立即就麻溜地取出来。
萧敬坐进了轿中, 就忍不住开始翻阅月池的奏疏。他先粗粗看了一遍,本以为李越被贬出京, 又大病一场,再怎么样,也该写几句软话,哪怕提一句谢恩都是好的。
可让萧敬万万没想到的是,李越真能犟到这个地步,满篇都是官样文章,所谈全部都是公事。萧敬还打算拿这封奏疏去宽皇上的心, 可现下看来,不把万岁再气病就是好的了。
萧敬重重把奏本一摔, 埋怨道:“年少气盛,不知好歹。”
他不死心,又拣起来准备再看一回, 谁知, 这一回却看出了别样的意思来。按理说, 不论是为升官发财,还是为与圣上赌一口气,李越在宣府都应费尽心思做几桩大事,可这奏疏中尽谈得却是宣府的底层治理,所举的事例皆是小案。萧敬按捺住不解,细细读下去,谁知越读越惊喜不已。
譬如就申家屯村的劫匪、流民扰乱治安一案,有些官吏就是抓人了事,但是李越不这么做。他写道:“世上既无生而治之的良民,也无生而乱之的暴民,治乱与否,不在百姓本身,而在治道是否得当。”
在他看来,宣府数村的不稳虽是小案,可细思背后却有大弊。萧敬看到此心中称是,他也是穷苦人家出身,否则也不至于入宫做了太监,寻常老实巴交的百姓要不是被逼得活不下去了,谁会敢来和朝廷作对。
他继续看下去,李越认为流民四起有以下几个缘由:一是鞑靼长年在春秋时节烧杀抢夺。百姓春耕不及,秋收时又两手空空。有些人辛苦一年,到最后竟然同白做没有两样,再加上地租的高昂,他们被逼无奈,只能出来流窜。二是近年灾荒连连,灾民在本地得不到救济,于是出来逃荒。三是豪强劣绅,侵占土地,淫辱妇女,有些长工忍无可忍,索性动手杀人,背上命案之后,只能外出逃亡。
并且,流民的出现意味着本地的人口流失,人口流失直接带来的就是赋税不足。地方官吏为了保证税额,竟然推行“陪纳”制度,将流民身上的赋税强行让同乡代为缴纳,这就让本地的良民也跟着一齐破产,被迫流亡。
并且,这会带来恶性循环,逃得乡民越多,陪纳的数额就越大,而陪纳的数额越涨,负担不起的乡民逃窜得也就越多,长此以往,必会惹出大祸。
至于,流民之事出现已久,乡里却无计可施,这并不是当地的将官不用心,而是流民目前尚未闹出大乱子,将官又忙于同蒙古作战,所以无暇顾及。而当地的百姓或与流民相熟,不忍大动干戈,村中一盘散沙,也无法团结起来抵御,所以只能任人宰割。但他李越既然身为巡按御史,自然是要查漏补缺。
西周时行乡遂之制,春秋时推行什伍制、连坐制,宋时王荆公推行保甲法,前元时则以社长来管制乡里。我朝太祖皇帝也曾推行里甲制。可见,管制流民不能全靠武力镇压,在肃清之后理应对现有底层的治道进行适度的调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