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4节
明经科主考儒学经典。
狄仁杰原想考明经科的——一来,明经科录人最多,每次会录百余人;二来,明经科较之进士科,更客观些。
用姜沃的话来说,明经科起码是有客观填空题的。
既然是考儒学经典,其中就有些默写题,将经史子集里的字段节选出来,让人填空默写。
这样,学子的成绩,起码有一部分是可以靠自己的博学广记,而不是只看考官的心情。
相比之下,进士科只考五道‘时务策’,全都是论述题,士子答卷的优劣就全取决于与当年考官心思。
且进士科录人极少,往年最多也只录二十余人。
狄仁杰虽也是官宦子弟,但比起京中世家名门出身的士子,就远不如了。
且他年纪又这般轻,进士科于他而言,希望只怕十分渺茫。
听说狄仁杰要考明经科,姜沃还未说话,原本在喝茶的阎立本,已经先道:“这怎么成?若你只考明经科,我还带你来见姜侍郎做甚?你自己回去考就是了。”
狄仁杰:……
“阎师……”
他才刚开口又被阎立本打断。
阎立本根本不理他,直接转向姜沃:“你这副知贡举,是跟着王老尚书一起,四科都参与,还是如何?”
听他问的这么直白,狄仁杰对阎师和这位姜侍郎的交情之深厚,有了新的认识。
姜沃答的干脆:“陛下令我四科都随行。”
阎立本殷切望着她:“当日我口说无凭,今日你亲眼看我这弟子了,觉得他今年考进士科如何?能不能榜上有名?”
这次不止狄仁杰了,姜沃也有点想要扶额:阎大师啊,虽说咱们是在通榜,但你这是不是也太明目张胆了一点啊。
能不能来一点隐晦婉转美学。
还是狄仁杰火速出来救场道:“阎师,历来进士科最难,少有录年轻士子的。明经科也并非不好。其实,依我本心,倒也想下场试一试明法科和明算科。”
他对自身的律法和算学水准,也很有信心。
姜沃:啊。
这就是‘普通考生苦于不得不挑一门相对擅长的科目去考,而猛人考生苦于每一门都擅长不知该考哪一门吗?’
阎立本蹙眉望着他:“便是今年录不成,也还是考进士科为好。”
进士出身,有‘白衣公卿’之称。
即只要录为进士,哪怕吏部还未正式授官,旁人也觉前途不可限量了。
而走明经科,好处是考上的应当会比较早,年轻时就能出仕。但坏处却是将来走到中枢高位却难,也会被进士科出身的朝臣低看一眼。
阎立本再次向姜沃转头:“姜侍郎以为呢?”
姜沃莞尔:“我观令高足,今岁学/运颇旺。”
她虽还未与王老尚书通气,但她自己也可下决断——毕竟进士榜名额并不很固定,只大略是二十余人。
哪怕王老尚书已经定榜了二十人,她这里再加一个,也无妨。
阎立本大喜。
秋风起,正是食蟹的好时节。
一日忙碌后,姜沃与崔朝备下螃蟹宴请卢照邻。
起初,跟随而来的骆宾王,很有些不安——这明显是一场朋友之宴。
而他跟在坐其余人都不熟,甚至其中一位还是他的考官……
于是他都未入座就想告辞,还是卢照邻望着正在给装螃蟹白瓷碟边上,认真摆菊花瓣的姜沃,轻声道:“坐吧,她……姜侍郎已设四座,自然有你的一座。”
骆宾王这才坐下。
但心中却不甚爽快,深觉这顿螃蟹宴,只怕又是要以才侍达官显贵了。
骆宾王祖上倒也有人做过官,不然少时也读不起书。
但在祖、父皆过世后,他过的就是‘藜藿无甘旨之膳’的清贫生活了。
他少有才名,自然也想靠自己,再立一份家业,起码上不辱先人。
然而哪怕是州府的考试,也广有行卷之风。
比起才华文章,更看重出身与人情。
而骆宾王的为人,用卢照邻对姜沃说过的话来形容就是:“不会趋奉逢迎,有时见权贵不忿事,反倒会作诗文讽刺挖苦。”姜沃当时就在心里接了一句:嗯,我知道。
这样的为人,在当地州府考中,也未曾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