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爱小说
情爱小说 > 寒门之士[科举] > 第135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35节

 

“下官知错。”

待见了吕调阳与张四维,柳贺才知,张居正今日进宫见了天子,并向天子荐了二人入阁参机务。

其一为今礼部尚书马自强,另一人为吏部右侍郎申时行。

若是张居正仍在阁办事,他自然不必一次性推荐两人入阁,此时向天子推荐人选,说明张居正的确是有归乡的意愿。

京中一向没有秘密,柳贺刚才见过了吕调阳与张四维,张居正将归乡守制的消息就传了出来。

众人于是都知晓,是柳贺上门将张居正说动了。此前京中还在传是柳贺在挽留张居正,眼下张居正确定回乡守制,众人才知柳贺那日究竟做了什么。

刘台之事也是柳贺将张居正劝动,此次竟又是他来劝,众官员忍不住心想,这柳三元究竟是何样角色,竟有本事将元辅劝成?

这可是满朝文武都未办成的事!

翰林们自是分外激动,柳贺回翰林院时,众人皆是恭谨地朝他一拜:“学士辛苦。”

翰林们可不管张居正于朝事如何重要,他们只知,他们为官学圣人之道,自然要遵圣人之言,从古至今,哪有死了父亲不回乡守孝的官员?若是张居正这特例走了,今后这些翰林们也不知该如何与他同在朝上。

柳贺道:“此事乃元辅重孝心之故,非本官的功劳。”

既张居正愿意走,翰林们弹劾他的奏章也不必上了,众人的话题不由转向了即将入阁的马自强与申时行身上。

马自强与申时行都当过翰林院的掌院学士,与众人交情都不错,众人便想着,此番两人入阁,究竟该送些什么贺礼?

且张居正若是归乡,首辅之位是否该轮到吕调阳了?

不仅翰林们如此想,不少京官也是这般想的。

然而,天子接下来的一封诏书却将众人猜测打住,诏书中是这般说的,张居正回乡全人子之孝道是应该,然而国事离他不得,因而张居正离京期间,朝中要事由京城快马传至江陵,且张居正离京三月后就得返京,如此朝事与孝道才能两全。

吴中行与赵用贤也非要张居正守满二十七月的孝期,当年杨溥回家守孝,但因天子器重,依然令他到南京任职,但不管如何,杨溥至少是回了家的,张居正受了夺情之诏,却连京城也未迈出一步,在吴中行二人看来,此番作态着实是傲慢。

即便身负圣恩,也不该如此蔑视礼法伦常。

柳贺并未细听同僚们夸赞,而是将自己刚刚写的那封奏疏写完,之后他将奏章递至通政司,便又去了张府一趟。

因张居正此时已决定归乡了,张府门前站岗的官员们也都散了,柳贺此时上门却未见着张居正,反而被他的管家游七拦下。

“张大人缘何劝老爷归乡,此时变法正急,老爷此时归乡,朝中恐怕有变啊!”

柳贺虽不喜游七,平日待他倒是客气:“恩师应当也知,若是变法只靠他一人之力才能推行,那这法恐怕也难以长久。且恩师此时回乡,才不会有宵小接机生事,这反而于恩师名声有碍。”

柳贺头头是道,加上他的确能在张居正面前说得上话,游七神色不愉,但柳贺只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,真正做决定的人是张居正,张居正若是要走,朝中无人可拦,张居正若执意强留,也没人能够劝动。

张居正决定回江陵,官员们也看出他不会再留朝中,劝说他留下的那些奏章也不再往通政司递了,总之朝中大事仍由张居正决定,与张居正关系

亲近的官员也不必担忧自己的官位受影响。

这几日,朝堂上最引人关注的事是,詹事府少詹事、翰林院侍读学士柳贺弹劾吏科都给事中陈三谟、御史曾士楚!

他在奏章中写道,言官之责是纠核百官,陈三谟身为言官之首,竟首先鼓吹挽留元辅,陷元辅于不忠不孝之地,此乃台谏之大失职!

曾士楚为御史,却不顾清议,他耻与此等构陷恩师之人为伍!

陈三谟是嘉靖四十四年的进士,曾士楚却是柳贺的同年,隆庆辛未科的进士,柳贺这些同年中,有如傅应祯刘台般敢直接触怒张居正者,也有如曾士楚这般谄媚张居正者。

陈三谟是高拱的门生,他上疏令人不耻,人人都知高拱与张居正是政敌。

而曾士楚是张居正的门生,满朝文武皆还未上疏,他就急不可耐地劝张居正留下,在旁人看来,门生行事必然看恩师脸色,曾士楚于百官之前上疏,想必也是受了张居正指使。

为何刘台上疏会令张居正震怒?

柳贺又为何尽全力阻拦吴中行与赵用贤?

正是因为他们是张居正的门生,这疏一上,杀伤力实在太过巨大,不管是对吴赵二人,还是对张居正本人,这伤害一旦造成,日后便很难再弥补过来。

柳贺不愿张居正被陷入不忠不义的境地,且此时清丈田亩策正在施行,之后一条鞭法也会执行,张居正本人所受的攻讦越多,日后也会成为旁人将他的变法推翻的理由。

柳贺这疏一上,翰林院众翰林先是惊讶,在张居正夺情/事上,柳贺的反应是众人之中最小的,众人心想着,柳贺如今官位在这里,总不会如初任官时那般肆意了。

可张居正才决定归乡,众人皆知是他劝解之功,柳贺偏偏在这时候弹劾了陈三谟与曾士楚,这着实令人意外。

之后

柳贺如今已是词臣中的一号人物,他这一疏一上,影响力自然非同小可。

陈三谟是台谏领袖,历来只有言官弹劾旁人的份,哪里轮到旁人弹劾他们?

柳贺这封奏章却结结实实列出了陈三谟与曾士楚的罪状。

偏偏他所列的条条在理,陈三谟与曾士楚也反驳不得。

孝道人伦一向为天下万民所重,他们读书人读四书五经,经义中从来少不得一个“孝”字,言官们始终高标准要求别的官员,可到了他们自身,却为讨好张居正将孝字抛到脑后。

柳贺先占了公义二字,陈三谟与曾士楚在张居正夺情一事上又确实不占理,对柳贺所列出的种种,他们很难反驳,在上辩的疏中,二人强调,他们之所以挽留张居正,其实并无私心,只是为朝事考量罢了。

不过张居正眼下已返乡守制,所谓为朝事的说法似乎也没有了说服力。

当然,言官们也不是吃素的,柳贺上疏刚弹劾完陈三谟,户科给事中就将他在扬州的旧事翻了出来,其中颇有为王焕叫屈的意味。

还有一位御史弹劾柳贺,说他早不上疏晚不上疏,偏偏挑了张居正离京后上疏,分明是沽名钓誉,只捡软柿子捏。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